页面
配色
辅助线
重置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公共服务 > 文化科普

走进非遗丨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:壮医目诊

2023-04-11 09:16     来源:自治区中医药局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     作者:
【字体: 打印

目诊,从《黄帝内经》到《伤寒杂病论》再到《诸病源候论》《小儿药证直诀》《景岳全书》《普济方》等经典著作中,均有记载。在全国名中医、壮医理论奠基人黄汉儒所著《壮族医学史》中,广西东兰县人黄老五是“壮医目诊”的创始人。1990—1991年,壮医目诊分别被列为自治区级和国家级科研课题;2003入选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;2018年入选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壮医目诊是壮医通过观察患者眼睛白睛(球结膜、巩膜)脉络出现的位置、形态、色泽、斑点等结构的动态变化和黑睛(虹膜)上生理纹路的变化,穹窿出现的位置及瞳仁的各种变化来诊断身体上疾病所在的部位,疾病的性质、疾病的损伤及疾病的预后情况。是壮族先民受到古老的“相牛相马术”启发,通过长期医疗活动及实践经验总结出的壮医诊法。

壮医目诊认为,人体各个部位、各个器官、各个组织在眼睛上都有特定的反射区,当其发生生理或病理改变时,大都可以反映在眼睛的巩膜上,医者观察巩膜上这些信号的变化,就可以测知疾病的病变位置、病变性质、病变范围、病情的轻重及疾病的预后转归等。

壮医目诊采取分区诊察法,即黑睛诊法、白睛诊法、天地人三部形色目诊,其中以望白睛的方法来诊断疾病最为常用。通常,医者嘱患者取坐位,两眼正视前方,然后慢慢转动眼球,医者持手电筒从远处缓慢照射至患者眼睛,然后用手分开上下眼睑,充分暴露白睛,借助放大镜细致观察。一般而言,躯体上半部疾病在瞳孔水平线以上体现,下半部疾病在瞳孔水平下以下体现,左眼多主躯体左侧疾病,右眼多主右侧疾病。

1986年,“壮医目诊诊室”在广西设立门诊,并组织大量的临床科研人员开展目诊临床研究工作,据记载,壮医目诊专家黄老五每年诊治病人达10000人次。随着对壮医目诊的发掘整理、研究提升,该诊断方法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,除眼科外,临床应用已涉及内科、外科、妇科、儿科、皮肤科等领域,经谭俊、李凤珍、钟丽雁、朱红梅等壮医专家的临床研究硕果,为今后壮医目诊在临床诊疗体系的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作为壮医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,一大批壮医专家将壮医目诊理论与临床研究相结合,促进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和推广。

文件下载:

关联文件:

    相关链接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