页面
配色
辅助线
重置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公共服务 > 文化科普

走进非遗 |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:壮医药物竹罐疗法

2023-04-10 11:17     来源:自治区中医药局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     作者:
【字体: 打印

土生土长的广西金竹,取根部正直者,去外皮,炮制成罐。在沸水中,竹罐或与大风艾、藤杜仲、肿节风等壮药热切相拥,或与鸡血藤、伸筋藤、八角枫等道地药材欢腾雀跃……待药深入纹理,竹罐便带着热腾腾的使命奔向人体某个穴位,吸拔间,紧胀感占据感官,小憩后,药入肌理,病痛带来的不适感渐渐缓解。

这样的场景,广西壮医药物竹罐疗法代表性传承人李凤珍再熟悉不过。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壮家姑娘,她自幼对拔罐耳濡目染,大自然的馈赠、带有地域性烙印民俗,让“学医”的萌芽在李凤珍心里根深蒂固,却也顺其自然。85年走进医学殿堂,90年正式从医,06年创建风湿病科,这一路上,李凤珍一点一点将壮医药物竹罐疗法运用、推广于临床,壮医药物竹罐疗法相继被列入市、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,李凤珍也被命名为代表性传承人。

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属于角法之一,由来已久,早在东晋时期我国著名的医学家葛洪在《肘后备急方》中就曾总结和记载了壮族民间流传的各种角法。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具有祛风除湿、活血舒筋、散寒止痛、拔毒消肿、通龙路火路、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,在壮族民间早就有“百病皆可罐之”的说法。

与气罐、火罐不同,在壮族地区广为流传的壮医药物竹罐疗法,其精髓在于壮药与竹罐的融合——将特制的竹罐置于煮沸的壮药水中加热,再趁热将竹罐吸拔于患者的治疗部位上,利于其负压吸力,药物及温热药同作用于人体特定的部位,以达防病治病的一种独特的富有壮族特色的传统外治方法。该疗法遵循“阴阳为本”、“三气同步”、“脏腑气血骨肉”“毒虚致病及调气解毒补虚”等壮医理论,综合了负压吸力、药力、热力三重作用,达到疏通龙路、火路的作用,适用于内科、外科、妇科、儿科、五官科、皮肤科等科的许多疾病,对风湿病关节痛、痧病,各种原因引起的腰腿痛、肩背酸痛、肢体麻木、半身不遂、头痛、跌打损伤、骨折愈后瘀积等效果尤为显著。此外,还可以用于预防保健。

2012年,李凤珍主持的《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技术》被列入第二批广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壮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。写进了教科书的壮医药物竹罐疗法,在以李凤珍为首的医师们的努力下,走进了区内、国内多家医疗机构,并走出了国门,发挥其特色和优势,惠及柬埔寨、越南等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更多民众。

文件下载:

关联文件:

    相关链接: